没有夕阳的产业 只有落后的经营思路

中国青年网南京8月31日电(通讯员 刘铭丞)

2015年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正在推动实体经济成为我国经济乘风破浪的“压舱石”。纺织业作为我国实体经济传统支柱行业和江苏省的传统支柱行业,它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对实现我国实体经济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月10日,南京大学In-flame Team来到江苏阳光集团进行了以”在纺织业领域探索苏南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为主题的针对性采访。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的江苏省阳光集团园区一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铭丞摄

我团队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辅助条件、企业战略以及政府支持五个方面,根据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设计了35个问题。阳光集团计划研发部部长王强先生接受了我们的采访。王强先生首先介绍了阳光集团的历史。江苏阳光集团创办于1986年,仅仅用了8年,这家原来的乡办小厂一跃成为中国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的毛纺企业之一。当团队成员问起阳光成功的关键时,王强部长特别强调阳光重视人才、技术和品牌、标准。

人才和技术—阳光集团成长的核心动力
阳光自诞生开始,就把推进企业科技进步摆上日程。阳光从引进人才、引进先进设备、职工素质培训、工艺流程更新技术装备换代这四个方面多路进军。不仅如此,阳光先后引聘了20多位“毛专家”,引进了30多位职业工程技术人才。阳光从1992年底开始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先后投资1000多万美元,引进法国、德国、意大利、瑞仁比利时等国国际一流先进设备和配套测试仪器,在科技进步上投资过亿元。
阳光不仅善于从外部学习先进经验,它也注重打造内部独立高效的研发体系成熟的人才成长体系。王强部长说道,以下两点是阳光集团的人才技术发展的主要策略。
(一)重视基层
阳光集团一直保持着一个传统,即新员工进入集团后,都会先被安排在车间工作一段时间,从基层的工作做起,然后才会逐步受到提拔。这样的措施一方面筛选出符合企业价值观的员工,培养了员工的进取心,另一方面也使得研发人员也能对企业的基层和实际的运营状况有着直观了解,避免研发和生产实际脱节,降低研发效率。
(二)重视R&D
阳光集团非常重视新产品的研发,有着数百人的研发部门,平均每天都能开发出50个新的品种,一年能够推出2万件新品。阳光对开发探索方面的投入十分“阔绰”,“成功有奖励,失败不惩罚”,通过股权激励、现金奖励、销售挂钩等途径激励员工,并提供了大量的研发经费给团队“试错”。在阳光的研发部门,每名员工都充满动力研发新品,也希望自己的式样和面料能够被企业和顾客选中,体现自己研发成果的价值。阳光集团目前每年研发费用占集团收入的5%的左右,虽然赶不上华为这些高科技企业,但是遥遥领先于纺织业同类企业。再加上阳光集团巨大的年销售收入,研发费用也是一个可观的数额。

品牌和标准—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江苏阳光集团是国家重点企业集团和国家重点扶持的 33 家企业之一。200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纺织品技术委员会(ISO/TC38)国际秘书处第一次落户阳光,阳光成为国内首家承担ISO/TC38国际秘书处工作的企业,结束了英国对此三十多年的垄断。
(一)引领标准化
阳光自身非常重视标准化,同时也牵头制定了整个国资纺织行业、世界毛纺的行业标准,这一方面体现了阳光集团在纺织行业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有利于阳光集团充分发挥自己的标准化优势,在行业竞争中始终保持主导。
(二)市场反应快
市场化是阳光能够保持世界第一、中国第一的最大优势,阳光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对市场的积极把握。在阳光发展的初期,每年都会派出人员去调查市场流行的产品,充分了解市场需求,从而调整生产,迎合市场潮流,扩大市场份额。如今,阳光集团已经成为了市场潮流的引领者,能够充分利用市场风向,获取最大的成果。
(三)品牌效应
阳光集团通过技术创新与市场反应占领了市场,确立了“阳光”这一品牌在国内与国际市场上第一的地位。如今,阳光集团已经是纺织行业领先、创新、品质的代名词。通过树立起良好的品牌,阳光集团能够从中获得稳定的订单来源,树立高端的形象,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王强部长还向我们介绍了阳光的企业环保体系,作为一家大型上市公司,阳光有它浓厚的社会责任,它很早就建立了企业生产污水处理体系,确保不给当地居民带来环境影响。
在当今生产全球化、国际化的时代,阳光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号召,前往埃塞俄比亚建立分厂,一方面转移了一部分产能,解决资源紧缺的问题,另一方面降低用人、土地、环保成本,顺应全球化大潮,成为了一家真正的世界级企业。

团队成员与全国人大代表、阳光集团董事长陈丽芬女士的合影

另一家纺织业巨子-海澜集团总裁周建平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落后的经营思路。在本次采访中,我们团队深刻地认识到:任何的“夕阳产业”里也有经营良好的龙头企业,也有思维落后、理念僵化的企业家。任何一个领域的企业,只有在“不断否定自己,永远追求卓越”中不断超越自己,追赶时代,才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创出一片天地。”阳光集团之所以能够在许多实体企业感到困难的时期独立鳌头,就是凭借着不断变革,不断紧跟时代的创新精神。“夕阳产业”不过是失败者的墓志铭,只有把企业骨子里的血融入到改革创新中去,才是成功者的通行证。我们团队成员也在此次采访中深刻地感觉到:实体企业的活力是内生的、是愈挫愈勇的,我们在书本上学到的那些知识也需要真实的商业场景去应用,方为源头活水。

图为团队成员热烈讨论中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谢紫漪摄

新妆袨服照江东——江阴市经信委采访记

​2018年8月5日,In-flame Team团队前往江阴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采访江阴市行业管理中心副主任、江阴纺织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桂珍女士。王桂珍女士热情接待了我们,就江阴市纺织业具体情况与苏南模式进行了专题采访。

王桂珍女士1983年进入原江阴市纺织公司,在纺织行业深耕35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江阴市纺织业兴起和发展路径的亲历者。她就江阴纺织业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对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讲述。

 日出万匹,衣被天下” — 江阴纺织行业现状

江阴纺织历史悠久,在明嘉靖年间就有“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美誉。2002年,江阴市江阴市被评为十大纺织产业基地市之一,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将江阴市评为模范产业集群和经济总量超千亿的产业集群。总体来讲,江阴市纺织业具有如下特点:

  • 产业体系完整

江阴市纺织业已经形成化纤、纺织、印染、服装的上下游完整产业链,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江阴市纱产量近50万吨,布匹产量近5亿米,印染布逾5亿米,呢绒超1亿吨,服装4.16亿件,化纤371.68万吨。

  • 经济总量庞大据不完全统计,江阴市2017年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万元)企业407家,主营业务收入完成近1570亿元,占全市工业的的近30%,利润完成近100亿元,同比增加9.08%。
  • 行业特色鲜明

细分行业中,江阴服装服饰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近500亿元,占本行业比重近30%,化纤业紧随其后,占纺织行业比重的29.15%,毛纺织业占纺织行业比重超25%,棉纺织及印染加工业占纺织行业比重近15%,以上四大产业占全市纺织行业比重约为97.78%。

  • 规模优势突出全市开票销售收入前50名工业企业中,纺织有14家,其中海澜集团达1121亿元。数十件产品是同行业的“单打冠军”,如阳光集团的精纺呢绒。
  • 产业集聚明显

江阴市产业集聚度高,有六个纺织产业特色名镇以及多个细分领域生产基地,非常具有区域特色。

  • 知名品牌众多

江阴纺织企业中有世界名牌1只,中国名牌7只,并有一大批企业承担了国家甚至世界行业标准的制定。

但是江阴市纺织业也存在了许多不足,如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资源成本压力巨大,行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对此,王秘书长给出了江阴市纺织业未来前进的方向:首先会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也会加快促进企业创新步伐,从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科技创新、营销模式等多方面创新,最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In-flame Team的成员们对海澜集团董事长周建平的一句话深表赞同,“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落后的经营思路”,纺织业不必妄自菲薄,传统产业与现代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并不是对立和矛盾的关系,采访小组的成员们深信,只要能够“不断否定自己,永远追求卓越”,“新妆袨服照江东”的盛景,必将在江阴大地上延续。

In-Flame Team小分队海澜行

2018年8月13日,南京大学In-Flame Team小分队四名成员来到江阴市新桥镇的海澜集团,针对小组主题“在纺织业领域探索苏南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采访。海澜集团创建于1988年,总部位于江苏省江阴市新桥镇,是一家以服装为龙头产业,以精毛纺面料为基础产业的专业化大型企业集团,是全国文明单位。在2017中国企业500强中名列166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名列31位。2017年,集团完成营业总收入超1000亿元,继续名列无锡地区企业纳税榜首。到达位于新桥镇的海澜总部时,映入眼帘的,是海澜独具风格的楼房建筑,带有欧式建筑的色彩,显得厚重而不是美观。
接待我们的是海澜行政部杨新华副主任。她带领我们参观了海澜美术馆与海澜博物馆,让我们切身感受了海澜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首先,在海澜美术馆,我们最先参观了其镇馆之宝——《长江万里图》。画卷全长200米,高1.5米,有数十位当代知名画家合力完成,描绘了从长江发源地到入海口一路上的沿途风景,磅礴而伟大。《长江万里图》中也体现出海澜集团重视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企业文化内涵。
在海澜博物馆,我们着重了解了海澜的“马文化”。从参观陶马、彩马、陶俑、马车,到了解马的起源,再到了解海澜的企业发展历史,以及最后见到了来自多个国家的不同种类的马匹,在参观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了海澜的企业文化内涵与其选择“马”作为文化宣传重点的用意。在马的历史发展中,它曾经因为战争的需要而被历朝国家异常重视,也一度因为骑兵的覆灭而不被重视。但是,“马”并没有就此消亡,而是以另一种充满艺术感的形式在现代得以重生,这就是马术。而海澜选择马,也正是崇尚这种不断改变,永不停歇的精神,一如“不断否定自己,永远追求卓越”的海澜精神。
杨新华副主任还向我们介绍了海澜的智能仓储物流系统,吊牌内芯片的植入大大方便了对于产品质量的检查。此外,对于海澜独特的上下游关系模式,杨主任还介绍到对于想要跟海澜合作的厂商,海澜会经过筛选淘汰,保证产品的质量。在市场方面,据了解,海澜已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开设了品牌店,在之后的海外市场开拓方面,接下来海澜会继续进军台湾、印度尼西亚等地区与国家,希望能在国外也闯出海澜的一片天。采访后,杨主任也盛情邀请小组成员在海澜用餐。
在小分队成员成功结束采访后,In-Flame Team小组在江阴市中心集合并开会。对于阳光、海澜两个小分队的采访成果进行了交流探讨,并对于接下来的实践采访以及实践报告的撰写进行了组内讨论。会议圆满结束,各组员明确分工与自身任务。会后,In-Flame Team小组也于江阴市中山公园拍了合影。

让世界充满阳光——江苏阳光集团采访记

2018年8月10日,迎着高温酷暑,南京大学In-flame Team来到江苏阳光集团进行了“在纺织业领域探索苏南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针对性采访。
江苏阳光集团是国家重点企业集团和国家重点扶持的 33 家行业排头兵之一,是中国毛纺行业内生产规模最大、花色品种最多、产品品质最优、科技含量最高、技术装备最好的企业,2006年,阳光呢绒被评为“中国世界名牌”,200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纺织品技术委员会ISO/TC38)国际秘书处落户阳光,阳光成为国内首家承担ISO/TC38国际秘书处工作的企业。
接待我们的是阳光集团计划项目部的王强部长。王强部长于1996年加入江苏省阳光集团,在纺织行业深耕逾20年。三天前,我们提前向阳光集团提交了我们此行的采访提纲。我团队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辅助条件、企业战略以及政府支持五个方面精心设计了35个问题。步入会议室,王强部长拿着厚厚的一沓资料以及写满笔记的采访提纲,从容自信地回答我们的问题。他说到,阳光的精神是“通力合作、敢于拼搏、打破常规、永不满足”企业的“企”上面是“人”,寓意着企业以人为本的精神,下面是“止”,也寓意着办企业不进则退,永不停止。阳光是民族品牌的骄傲,“阳光”呢绒国内市场占有率达 15% 以上,其中 80 支以上的高支薄型面料占中国高档市场75% 以上的市场份额,阳光成为国内十大著名品牌。阳光集团第一次承担了国际纺织行业秘书处的职责,结束了英国长达六十多年的垄断。当然,阳光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招工困难一直是制约阳光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江阴市外来人口流出近50万人,外来务工人口流失严重。加之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难忍受在纺织车间中做工,宁愿跑到服务行业拿低一些的工资以换取舒适的工作环境,现在车间里的工人都是四十岁及以上的老工人,这些使阳光发展大大受阻。接着,我们参观了阳光的服饰展厅。同学们被做工精致的布料,复杂多样的款式所惊讶,最后,我们在代表着阳光纺织技术的国家认可的2017国家阅兵式阅兵礼服前合影,留下团队成员兴奋喜悦的笑容。
本次采访我们有幸遇见了全国人大代表、阳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丽芬女士,陈董事长欣然与我们合影。王强部长还热情邀请我们在阳光集团餐厅用餐,团队成员对阳光集团给予员工的福利表示惊叹和赞赏。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诗,既象征了中国纺织业在国内国外竞争下艰难生存、蓬勃发展的无限动力,也象征团队成员迎着江南的烈日,不断求索奋进,像一团团火苗一样团结在一起,共同探索苏南模式下江阴纺织业的发展,正如我们的队名In-flame Team,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